关闭

举报

  • 提交
    首页 > 村落街道 > 正文
    购物车
    0

    曾经的三原:中国西北金融中心!地位胜西安 三原到底牛在哪儿?

    信息发布者:zhengkai1861
    2017-10-13 09:13:00    来源:咸阳日报   转载

    清代至民国中期,这里享誉全国,是西北地区的金融中心。曾经的中国西北商务中枢——三原,到底牛在哪儿?


    三原县城在龙桥镇,至清“市廛极盛,集四方商贾重赀,昏晓贸易”,以盐业及茶、布匹、丝绸、药材贸易为大宗,计有米麦市、驴马市、猪羊市、丝市、纸张花布市、盐枣市、铁器市、手帕市、纸市、板木市、果子市、菜市、柴炭市,号称“龙镇小长安”

    明李维桢《温恭毅公创建龙桥碑记》中记载说:“陕以西称壮县曰泾、三原,而三原为最。沃野千里,多盐筴高赀贾人,圜阓骈比,果布之凑,鲜车怒马者,相望太仓,若蜀给四方镇饷,岁再发辐,若四方任辇在牛,实绾毂其口,盖三秦大都会也。”

    清时 南方的标布要在此“改卷”“整染”,湖北安化茯茶、西北的药材要在此焙制,南北的镖银要在此汇划,使三原成为西北药布总汇与金融汇划中心。仅三原“德泰店”1932年资金就有银元四十余万,从业人员一百余。

    民国时 仅半年间三原就运销药材1.6万担,达于沙市、湘潭、香港,总计一年买卖总额为20万两之谱。且促销手段高明,东渠平庙会,“外地客商前来逛庙会者,大摆筵席款待,以招徕顾客”。凭借药材精细、焙制讲究,远销至香港、东南亚和西欧,使“西北药材”名不虚传。

    三原布店聚集,每年所运销布匹达千万元之多。三原的“山西街”满街都是布店,因多集山西卷布师傅而得名。民国时期城内还有“洋布店”89家,土布行73家。与之相联系的银钱业、铁木业、油漆业、饮食业和糕点杂货业也生意兴盛。

    据刘迈《西安围城诗注》中估计,近代三原“每年布匹、茶叶、药材、粮食及银钱买卖,其数多在二千万元以上”。入清后三原是西北金融中心,渭北及甘凉一带金银价格涨落皆以泾阳、三原为标准。陕西各地钱庄生意均随泾阳三原的市面水平而升降,经济发展水平在西安之上,所以当年陕西流传的一句民谣是:“宁要三原,不要西安。”陕甘回民起义后,泾阳城破,三原发展态势超过了泾阳。民国,三原棉花行业迅速兴起,年收购总数超过2万石,最初运至津、沪、武汉等地,抗战时期,大华、申新纱厂在此设立的打包厂垄断经营。

    三原腊八会号称“关中第一大集”,名闻北中国。设于三原南关西巷子外,占地三百亩,会期从腊月初八至小年(腊月二十三)达半月之久。会场自成街巷,按行业扎帐设棚,为省内最大牲畜交易市场。

    日上市千余宁、青、蒙结帮的群马;北路耀州的缸瓮盆罐、杯碟盅碗;新疆、青海、甘肃驼队运来的青盐、毛布、药材、皮货;内地供给边地的茶叶、丝绸、百货。东路干果山货,各色小吃,一应俱全。会场上游人冠盖如云,热闹非凡。南北会场两台大戏竞相争胜,台下万头攒动,喝彩雷吼。河南马戏团、河北的“鼓楼杆”、卖艺的、说书卖唱的、拉洋片的、古玩字画的摊前围得水泄不通,掌声、啧啧叫好声不绝;算卦、赌博、抽签杂于其间。清末有诗夸三原是“扑面尘沙眼不开,八面仕女似风来。驾牛驾马车如许,扎遍南台与北台。更从何处问繁华,演武亭前各自夸。公子冶游争似锦,美人姿态艳如花”,道尽其盛况。

    三原商业因咸同铁路修通后更是人流剧增,名流群聚,使得三原饮食业享誉全国。名菜如宝和园的干煸鳝鱼、天福园的郭烧鸡、民祥阁的酸辣肚丝、明德亭的煨鱿鱼丝等。

    人吃人夸的风味小吃像丁海的千层油饼、悦来馆的早堂油茶、曲江春的牛肉夹馍、王振海的马鞍桥油糕等。馈赠佳品有南茂号、义源恒、天义和、德生源、同发祥、大丰隆的南北糕点、满汉茶食,成为“秦菜”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
    “食在三原”使商人们赚得是钵满盆溢。民国元老、著名书法家于右任先生更是视明德亭的煨鱿鱼丝为家乡况味,常携国民党要人来此就餐。

    难能可贵的是三原商人在食品工艺上精益求精。如南茂号的传统名食蓼花糖、南糖点心、什锦南糖等以制作精细、风味独特而最有声誉。

    蓼花糖,明代就已生产,它是江米、芝麻、饴糖经制胚、膨化、成型等30多道工序精制而成。金底俏丽、酥脆香甜,银丝缱绻。康熙朝进士三原人温仪赋诗赞它是“生性冰雪姿,胸怀若旷谷。色形似莲藕,风味告乃翁”“红毯延青佩,今盘坠乳球。幽香及冷艳,相伴过春秋”。历来各县都有仿制的蓼花糖,但唯三原所产畅销各地及港澳地区,至今盛誉不衰。

    南点心是17种风味独特、形态各异的三原传统糕点与南方糕点的奇妙组合。传统名贵糕点什锦南糖聚南北风味、五花十色为一体,是荟萃南北各地与兄弟民族糖果制作技术于一炉的金牌创造,尤以南茂号的最佳,有民谣概括它的内容是“牛皮、虎皮、夹沙糕,寸金、麻片、雪核桃,卷心、荸荠、桂花糖,还有酥糖用纸包”。清代“义原恒”掌柜牛氏仿宫廷食品制作的包瓤紫酥,松酥甜软、入口即化,最受老人欢迎。

    三原的面食加工亦名享关中。光绪年间由“悦来店”伙计“帽盖李”创制、明德亭独家制作的“疙瘩面”,面条细长柔韧,臊子油而不腻,浇汤酸而香。吃时要先舀一小碗酸汤尝鲜,谓“喝汤”,再分盛酸汤和面条于两个小碗内。食时,用筷子挑起干面先在汤碗内涮热涮匀,然后放回原碗内再浇上臊子,莫不食香满口。此外,三原小吃“笼笼肉”以生鲜肉佐以辅科蒸笼,色泽红亮,肥而不腻,营养实惠、传遍西安各县。

    三原、泾阳的商人还大力捐资公益事业,热衷教育,嘉德懿行不胜枚举。光绪年间关中大饥,泾阳安吴堡吴家东院吴周氏就多次捐资赈济灾民。

    三原、泾阳商人重视教育,捐资义学、考院、文庙。陕西第一所近代学校泾阳味经书院因“泾阳吴式堂捐金二千”才得以开办。三原商人胡厚德堂在胡家巷创办了正始女子师范学堂。据张弘研究,安吴堡吴家西院“崇厚堂”次子吴建寅就与蔡元培同为中国女子教育先驱。民国元老于右任和近代国学大师、红学专家、比较文学奠基人吴宓就是陕商或陕商后裔,成为陕商重视教育的典范。


    打赏捐赠
    0
    !我要举报这篇文章
   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,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村网通立场。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!